logo
登入
註冊
荒原投資凌鵬:景氣投資爲何失效?
很多人反思近幾年“景氣投資爲何失效”,事實上,“景氣投資”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。
荒原投資凌鵬6月2日發文表示,很多人反思近幾年“景氣投資爲何失效”,事實上,“景氣投資”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。基本面和股價的背離再正常不過,股價永遠走在基本面之前。如果不是這樣,投資就是靠眼睛(跟蹤數據)和腳(辛苦調研)的體力活,而不是靠腦子的腦力活了。A股是有遠見的,但也會犯錯,所以需要我們深度識別,那些希望有單一簡單結論的投資人是膚淺的。 凌鵬表示,2017年,在港上市的內房股走出了史詩級別的行情,而A股的住宅開放指數才漲了1.78%,77個開發類地產股只有20家上漲。2017年地產數據良好、行業處於20年大週期的最後一波,棚改、貨幣化導致量價齊升。當年一個朋友抱怨“A股太卷、想太多,難道就不可以像港股那樣看着數據炒股票嗎”?但時至今日,不得不佩服A股的遠見。A股的住宅開發指數2015年年中就見頂了,對2016年後的“地產第三波”幾乎沒反應,它似乎早就預見了“這種模式有問題,走不遠!”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恆大、融創等報表,我想搞清楚“它們到底是怎麼死掉的”。2017年的報表非常絢麗,可誰又能想到幾年後不是衰弱、而是死亡!如果你知道四年後是這種場景,2017年還會看着數據買股票嗎? 其實A股的這種“遠見”我多年前就見識過。2009年8月A股在一片祥和中突然大跌,當時市場爭論的焦點是“經濟會不會二次探底”。當年北京一家大型機構動用所有資源,最終得出結論“經濟非但不會二次探底,而且會朝着過熱的方向行進”。從短週期看,這個結論無疑正確,因爲2010年下半年經濟就開始過熱、通脹起來、央行加息。那一輪中國經濟真正見頂是兩年後的2011年年中,加速下行、問題頻出是2013年以後了。但回頭看,週期股或者說週期主導的風格高點就在2009年8月,相對於基本面的股價提前了2—4年。 那時候我還不明白此中道理,也勤勉地跟蹤着基本面,哪知南轅北轍。市場比我們深刻得多,它很早就意識到問題所在、率先殺了估值。我記得那幾年做得很累、很壓抑,每次數據出來都很興奮、似乎可以證明市場錯誤。可“好”的數據只會讓週期股漲1—2天,後面就又回到跌勢。這種日子持續了1—2年,到2011年下半年連數據都開始惡化了,那還有什麼可以期待?相信這也是過去幾年“茅寧持有者”的心路歷程,茅指數在2021年2月見頂、寧組合於2021年11月見頂,至今已跌了2—3年。很多人還拿“好數據”說事、指望市場錯了,其實市場在這種事情上很少會犯錯、後面基本面大概率惡化。機構可以無視估值、將其理解爲“市場先生的不可測性”,可一旦基本面惡化就沒法淡定了。 事實上,這本是投資最基本的道理,股價走在基本面之前。很多人反思近幾年“景氣投資爲何失效”,事實上,“景氣投資”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。關於此點可以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《景氣投資的問題》。基本面和股價的背離再正常不過,股價永遠走在基本面之前。如果不是這樣,投資就是靠眼睛(跟蹤數據)和腳(辛苦調研)的體力活,而不是靠腦子的腦力活了。 關於A股到底有效還是無效,這是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。以我切身體會而言,A股大部分時候深刻得可怕,但確實有時笨得不行。羣體行爲是否理性,大家很容易想到勒龐的《烏合之衆》,但也不要忘記詹姆斯·索羅維基的《羣體的智慧》。兩本書背道而馳、觀點截然相反,但同樣精彩、深刻、客觀、真實。 A股是有遠見的,但也會犯錯,所以需要我們深度識別,那些希望有單一簡單結論的投資人是膚淺的。1970年薩繆爾森成爲美國諾獎經濟學獎第一人,他無疑是有效市場理論的堅定擁躉,但這不妨礙他同年成爲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。
施羅德投資:爲何投資房地產能使收益免受通脹蠶食?
富達基金:相比美國,歐洲纔是價值股的尋寶地
人工客服
添加企業微信